发布日期:2013/3/12 16:10:08 访问统计:4109
吉安县图书馆组建于1956年。馆址在农村永阳镇,馆舍520平方米,工作人员3人。到1985年止、工作人员增至7人。新县城落户敦厚镇后,1984年着手在新县城购置土地建新馆,1985年由省、地、县投资27万元,在敦厚镇文山路西段动工新建。新馆占地面积2206平方米,建筑面积1620平方米,楼高五层,座位180个。1986年元月,图书馆迁至新县城敦厚镇,老馆舍卖给永阳中学。到2000年止,人员编制11人,实有在职人员14人(3人无财政拨款,工资在单位以文补文收入中开支)。其中男性7人,女性7人,中共党员3人。文化程度为大专2人,中专2人,高中6人,初中4人,中级职称3人,初级职称2人,高级技工4人,中级技_35_2人,普工2人。新馆于1988年5月对外开放。1994年在全国公共图书馆首次评估定级中,由文化部评定为三级图书馆, 1999年评估定级时, 由文化部命名为二级图书馆。从1994年起届届由县政府命名为“文明位”。2001年5月,由中共上海市委宣传部、学林出版社、上海名牌产品推荐委员会、上海市质量技术监督局捐助人民币25万元和价值25万元人民币的物资对馆舍进行装修改造,增置了钢质书架、电脑、打印机等设施,学林出版社捐赠价值50万元人民币的图书充实馆藏。使之成为环境优雅,设施先进、微机管理网络化的新型图书馆。
一、图书借藏
1、民国时期图书馆
民国时期,吉安县图书收藏不多,私人藏书多系祖传书籍。民国十二(公元1923)年,县城(今吉安市)设立通俗图书馆,收藏古今图书300多种,省内外新闻报纸10余种。民国二十一(公元1932)年设立民众教育馆,有书籍、报刊供阅览和借读。因经济拮据,于民国二十四(公元1935)年7月停办。民国二十八(公元1939)年恢复民众教育馆。民国二十九(公元1940)年4月在县城(今吉安市)下永叔路原螺川医院内设立力学图书馆。5月在县城(今吉安市)清平巷14号设立吉安县图书馆,有图书杂志100余种。民国三十二(公元1943)年4月成立图书交流社,藏书1000余册。由于经济拮据,图书馆时停时办。
2、建国后公共图书馆
(1)吉安县图书馆简介
1951年1月,在永阳镇游氏祠内建立吉安县文化馆,图书室有藏书120余册,报刊25种。因机构调整,1955年文化馆人员撤离永阳,只留1名临时工看管图书室。
1956年建立吉安县图书馆,接收县文化馆书刊8169册、图片59套、家具154件。一边在原基础上开放,一边建新馆。馆舍定址永阳镇,利用该镇院背村一座旧祠堂拆旧建新,同年7月动工兴建,10月竣工开放,耗资一万元人民币,建成砖木结构两层楼房。占地4300平方米,建筑面积520平方米,座位50个。馆内设采编室、外借室、报刊阅览室、古籍室、资料室、办公室等。并添置了木质书架15个、阅览桌8张、木椅子80个以及其它办公设备。当时馆藏图书不多,大多数为马克思、、恩格斯、列宁、斯大林、毛泽东著作。文学作品多系苏联翻译小说和延安时期作品。馆内四周空地,种植树木花草,环境十分优雅。1968年,并入全县文化系统统一组织“毛泽东思想宣传队”。1971年,文化馆迁永阳。图书馆、文化馆合并,称为“毛泽东思想宣传队群众文化组”。1972年4月,群众文化组改称县文化图书馆,1974年恢复原建制。
1985年,由省、地、县投资27万元在县城文山路西段新建钢筋混泥土结构、五层楼的馆舍1620平方米,座位180个。1986年元月馆址从永阳镇迁至县城敦厚镇。1988年5月1日,新馆正式对外开放,馆内设两部一室即采编辅导部,图书借阅部,办公室。采编辅导部负责采编室、宣传辅导室、过刊库的管理工作;图书借阅部负责外借处、报纸阅览室、儿童阅览室、期刊阅览室、古籍库、资料室、革命历史资料阅览室等工作;办公室管理日常事务及电子阅览室。为弥补财政拔款经费不足的困难,开展了以文补文活动,先后经营了录相放映、桌球、舞厅、图书出租、幼儿园、房屋出租等业务。
2001年5月26日,由中共上海市委宣传部、学林出版社、上海市名牌产品推荐委员会,上海市质量技术监督局捐赠人民币25万元和价值25万元人民币的物质;学林出版社捐赠价值50万元人民币的图书,改造原馆舍为“吉安县希望图书楼”。如将木质窗改为铝合金窗,外墙粉刷水性涂料,地面贴地面砖,室内墙刮仿瓷涂料、刷油漆,屋面现浇钢筋混泥土隔热层,并进行了电线改造。增加了电脑、打印机、彩电音响,钢质书架,樟木柜等设施。改建后的“希望图书楼”增设了革命历史资料阅览室、电子阅览室、学林书库。目前,展现在人们面前的是一座环境优雅,业务管理微机化的新型图书馆。
电话:0796 8442360
地址:吉安县敦厚镇文山路7号
上一吉安县图书馆:部门设置
下一吉安县图书馆:暂无!